msf-hk-20th

無國界醫生向你推介 14 個我們與香港的人道救援故事|新聞發報

新聞發佈

在世界不同角落,每天都有成千上百的病人、災民、逃避戰火的平民,急需醫療人道援助,只求有藥可醫,有水、有食物、有棲身之所。縱然相距十萬八千里,但在過去 20 年,香港有一班把信念付諸行動的救援人員和熱心的支持者,一直沒有遺忘這些身處危難的人群,以不同方式支持無國界醫生的人道救援行動,使救援工作變得可能。誰說港人只顧眼前自身利益、沒有志願精神? 今年是無國界醫生(香港)成立 20 年。多個來自不同背景、有著不同際遇的救援人員、義工、支持者和朋友,細說他們與香港和人道救援的故事。 有賴他們以及許許多多香港人的支持,令無國界醫生能夠立足香港,並發展至今天的規模,把人道救援帶給更多有需要的傷病者。這些故事有著對人道救援的一份熱誠和期盼,希望你從中會有所共鳴,並開始你和無國界醫生的故事。 無國界醫生(香港)於 1994 年在香港成立,為無國界醫生全球運動的 24 個協會之一,分別在香港、北京和廣州設有辦公室,並將工作延伸至多個東南亞國家。有賴公眾的慷慨支持,我們在香港及區內所籌得的捐款,為組織全球救援項目的重要經費來源之一,當中絕大部分來自個人捐助。為提高社會各界對全球人道危機的關注﹐我們會定期舉辦各類型的公眾活動、救援人員分享會和安排媒體訪問。我們會招募來自香港及區內的救援人員,參與組織的救援工作,並為他們提供所需的專業培訓。我們亦會為組織在區內的前線救援項目提供支援,並應對區內的緊急情況。 救援人員胡立輝與鄺志強︰「那年代香港根本很少人知道無國界醫生,九成醫生都在醫院做,做醫生但飛去非洲?很多人都覺得意外」 支持者周一嶽醫生「香港人有很強的組織能力,當中不少人有專業技能,不論是醫療和非醫療的範疇,都可以出一分力」 義工龍鎮華「最初試過幫忙派傳單,但老人家派的,途人不要,年輕女孩派的才要。於是就去了捐款部」 救援人員陳英凝醫生「我和兩個法國籍救援人員在紅磡火車站出發,他們說一共有5噸物資運進災區。」 救援人員周健德「我為好幾個地方建過廁所,現在已經是個廁所專家」 編劇莊梅岩「好多前線醫生這邊廂醫好病人,但病人一出去,一個炸彈從天而降,病人死於非命」 救援人員劉蘊玲「第一個救援項目完全是一趟洗禮,因為蘇丹的醫療設備和日常生活,都和香港有極大的落差。」 義工孔繁泰「我不是醫生,又不是護士,可以用我的專長付出、服務社會,而無國界醫生又是我很欣賞的」 救援人員范寧醫生 「人道救援不只提供醫療服務,更要關注這些人民面對的健康公平問題」 支持者楊家汶「如果知道是緊急情況,自己也會著急,先處理他們的機票,還心想是否要把機票價格算便宜一點」 幹事龍欣欣「是一種緣份,我與無國界醫生的關係,是一場連丈夫也支持的婚外情。」 支持者文超彥「加班做無國界醫生的項目,同事開通宵捱眼瞓都毫無怨言,有時更覺得比其他商業項目更有趣。」 救援人員宋法德醫生「無國界醫生後來再安排我到非洲,但媽媽為了確保我不再離開香港,竟然把機票撕掉了!」 支持者黎麗華「現在小朋友大多在溫室成長,不會主動去想想別人的需要。我們希望教導他們關心別人」

Continue Reading
msf-youtube

無國界醫生紀錄片《在前線發聲》|新聞發報

新聞發佈

當醫生為病人竭盡所能,但其他人卻無動於衷的時候,他們為病人發聲的責任有多大?1971 年,一班來自歐洲的年輕醫療義工,在非洲其中一場最殘暴的內戰參與救援,這個疑問衝擊著這班年輕人。這是無國界醫生紀錄片《在前線發聲》的序幕,追蹤了這一種特別的抗議行動的發展。當部分年輕醫生看著尼日利亞比夫拉的數以萬計平民,因飢餓而垂死掙扎的時候,他們決定不再沉默。他們所促成的無國界醫生,日後面對著更多的暴行,他們就痛苦的現實和兩難的局面,發聲警醒或挑戰其餘的人。 這部紀錄片透過震撼的新聞片段,以及救援人員對當時無力挽救生命的可怕回憶,帶我們回到近代歷史中一些最駭人的時刻。「醫生不能停止屠殺」 – 無國界醫生在盧旺達大屠殺採取了終極的手段,呼籲以國際軍事行動阻止這場種族清洗。這當然並沒有發生,而無國界醫生在其後更多的衝突中,目睹不少以人道立場為名的外來干預所造成的慘痛後果。紀錄片追蹤一個相信「我們不能確定發聲能否挽救生命,但我們知道沉默可以殺人」的組織的成長歷程。 到了 21 世紀,這個理念放諸不同情況,如世界上最脆弱的病人能否獲得必需藥物,或未能應對抗愛滋病或耐藥結核病疫情。醫生有其界限︰他們不談其工作沒有涉獵的事情,然而,他們仍然堅信對不能接受和不必要的苦困,應予以譴責,並治療受困的病人。

Continue Reading
urban-survivors

無國界醫生「城市求生 Urban Survivors」圖片展|新聞發報

新聞發佈

隨著過去數十年各地人口由小鎮和村落遷移到城市中心,人類於 2009 年跨越了一道深遠的門檻 – 全球城市人口首次超越農村人口。當中有些人因為暴力、衝突或天災而逃離農村地區,很多人則為了尋求更多經濟機會而遷往市區,卻發現自己被困於極度惡劣的城市環境中。快速和持續的城市化令現有的貧民窟擴張,各地不少城市甚至出現了新的貧民窟。目前,全球有超過 8 億人在貧民窟環境下生活,即每 10 個人就有多於 1 個人住在貧民窟。 無國界醫生透過多個在發展中國家開展的城市項目,親歷貧民窟環境對健康所造成的影響。貧民窟的居民長期處於脆弱的狀態。無孔不入的污染和骯髒的生活環境,成為腹瀉和呼吸道疾病的溫床。人口稠密、衛生環境惡劣和缺乏醫療設施,使惡劣天氣或爆發霍亂等疾病都可帶來毀滅性的影響。 城市中貧民的健康,以及他們能否獲得足夠的醫療服務,都受到相關的社會、法律、政治及經濟等因素影響。由鄉村遷往城市不僅是環境的改變,當中還包括學習新的生活模式,以及離開以往擔當安全網和提供歸屬感的社會結構。貧民窟的居民往往發現自己在一個有更多暴力和罪行的地方,適應著貧窮的生活,並遭到邊緣化和歧視。婦女、兒童及非法入境者面對的風險就更大。 部分貧民窟的環境已有改善,例如居民較容易獲得服務,基建設施亦有所提升。但對於大部分身處這種環境的人而言,日常生活仍然非常難熬。不僅如此,貧民窟的人口仍然不斷增加。 數十年以來,無國界醫生一直透過不同方式應對城市的健康問題,例如為達卡的營養不良兒童提供治療、在太子港應對霍亂疫情和性暴力問題、為約翰內斯堡中部脆弱的入境者提供醫療護理等等。無國界醫生目前在全球超過 20 個城市工作。 為了揭示各地城市貧民窟對人道援助和醫療服務的急切需求,無國界醫生展開「城市求生」多媒體項目,透請五位來歐洲 NOOR 圖片社的知名攝影師,前往五個貧民窟 – 內羅畢(肯尼亞)、卡拉奇(巴基斯坦)、約翰內斯堡(南非)、達卡(孟加拉)和太子港(海地),紀錄居民的生活實況。 透過他們的鏡頭,窺探貧民窟居民的日常生活、他們正在面對的人道問題,以及無國界醫生為他們開設的醫療項目。 立即與無國界醫生踏上貧民窟之旅! 「城市求生」圖片展 透過文字、聲音和影像,無國界醫生將連同救援人員和當地居民,帶領香港市民踏上貧民窟的體驗之旅。 南非、巴基斯坦和肯尼亞的貧民窟圖片展將 10 月中率先於金鐘太古廣場,孟加拉和海地的貧民窟圖片展則緊接於 10 月底於太古城中心舉行。 南非(約翰內斯堡)、巴基斯坦(卡拉奇)、肯尼亞(內羅畢) 日期︰12 /10 – 21/10 時間︰11:30-20:30 地點︰金鐘太古廣場 L1 層Park Court 孟加拉(達卡)、海地(太子港) 日期︰26/10 – 1/11 時間︰11:30-20:30 地點︰太古城中心地下(近永安百貨) 活動網站︰http://www.msf.org.hk/urbansurvivors

Continue Reading
msf-photo-exhibition-40-years

「獨立人.道精神」無國界醫生 40 周年圖片展

博客活動

最近無國界醫生自上次「衝突.求生」貨櫃展覽後,再一次邀請了一班博客們參加了他們 40 周年的圖片展。是次主題「獨立人.道精神」帶出了無國界醫生自一九七一年至今堅守的宗旨,就是建立一個獨立、中立和不偏不倚的醫療人道組織。圖片展除了展示了過去四十年,無國界醫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外,也以四大主題 – 不偏不倚、財政獨立、獨立的醫療實踐及發聲喚起關起,來詳細說明了無國界醫生獨立救援工作的需要性和重要性。

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