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-science-fair-2012

全球最大型網上科學比賽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廣招新秀|新聞發報

新聞發佈

歡迎全港中學生大顯身手 一起探索科學奧秘 贏取豐厚大獎

google-science-fair-2012

Google今天宣布全球最大規模的網上科學比賽「Google全球科學展」(Google Science Fair)正式展開,廣召全球勇於發問並熱切追求科學發現的中學生踴躍參加,提供具創意及可解決現代生活環境相關問題的好方法,並讓年輕人盡情發揮探索世界的無限想像力!今年的「Google科學展覽會」可使用中文、英文、日文、韓文、德文、法文、荷蘭文、波蘭文、俄文、阿拉伯文、希伯來文、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共13種語言提交參賽作品,Google期待藉此看到更多遍布全球的少年科學家,帶著獨一無二的想法大顯身手,贏得豐厚大獎!更多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相關活動詳情,請瀏覽活動網站:http://www.google.com/intl/zh-TW/events/sciencefair

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為 Google 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(CERN)、樂高集團(The LEGO Group)、國家地理學會(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),以及《科學人雜誌》(Scientific American)合作舉辦的年度科學比賽,對象為全球 13 至 18歲的中學生。Google 希望藉此全球性的比賽實踐其對教育領域更深遠的承諾,更鼓勵全球的學校廣泛推廣科學應用,讓年輕學子對「科學、科技、工程、數學」(簡稱 STEM)產生熱情和興趣。大獎得主可獲得 Google 提供的 5 萬美元獎學金、10 天加拉帕戈斯群島(Galapagos Islands)探險之旅,以及於樂高集團、歐洲核子研究組織、Google 的實習機會。比賽將以豐厚的獎品,鼓勵熱愛科學的學生運用網絡的力量探索世界。

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分為 3 個年齡組別(13-14 歲、15-16 歲和 17-18 歲),參賽者可以個人名義或以最多 3 人的小組參賽,參賽學生必須參照 Google 全球科學展專案提交網站範本和運用「Google 協作平台」格式提交科學專案,而專案內容需針對專案摘要、自我介紹、問題、假設、研究、實驗、結論等 11 項步驟說明,連同一段 2 分鐘的 YouTube 影片或是 20 張投影片的 Google 簡報 (Google Presentation)。專案收件時間由即日起至 2012 年 4 月 1 日下午 6 時 59 分(香港時間)止。

所有提交的科學專案,將由教師和大學教授所組成的評審團,依據評選標準進行評選。Google 其後將公布 90 組入圍分區決賽的參賽名單,其中美洲區、亞太區、歐洲/中東/非洲三大分區各有 30 組名額。然後,由有「互聯網之父」Vint Cerf、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首席科學家 Sylvia Earle、諾貝爾獎得主 David Gross 和 Ada Yonath 等科技與科學界知名人士組成的國際評審團,將從 90 組入圍專案中選出 15 組全球決賽入圍作品。這些決賽入圍者將受邀飛往美國加州的 Google 總部出席慶祝活動,並參加 2012 年 7 月 23 日舉行的最終評選。

google-science-fair-2012-poster

此外,今年還新增一項「科學應用」特別獎(Science in Action Award),由《科學人雜誌》提供5萬美元獎學金以及一年的諮詢指導,以協助得獎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,並盡可能將專案付諸實行。這個獎項將頒給致力解決社會、環境、倫理、健康或福利問題,並對社區生活有實際貢獻的專案。這項特別獎的得主及一位陪同的家長或監護人將與15位決賽入圍者一同前往美國加州的Google總部,在國際評審面前展示他們的專案,並接受頒獎。

Google 從 2011 年開始針對全球 13 至 18 歲的學生,首次舉辦全球網上科學比賽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,當時有來自 91 個國家超過一萬名學生提交了精彩的科學專案。專案主題的範圍很廣,從「如何治療癌症?」、「可以教機器人學英語嗎?」到「可以建造一艘更快的帆船嗎?」皆是很有代表性的專案。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科學人的想法,令 Google 感到相當驚豔。而 2011 年的三位優勝者 Shree Bose、Naomi Shah 和 Lauren Hodge 儼然成為科學界的新星,他們不僅受邀至白宮與美國總統奧巴馬會面、並於 TED Women 大會中發表演說,顯見「Google 科學展覽會」是年輕學子透過實作、進而真正影響世界的絕佳機會。

創新與實驗精神一直是 Google 企業文化的基因。透過「Google 全球科學展」,Google 期望樹立科學教育貢獻的典範,並在新世代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激盪出更多創意火花,提供使用者更完善的知識與學習平台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